“1968年12月13日,煤球一提,油半斤……”這是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上海市民楊燕秀家庭的生活賬簿。20余個小本本上,仔細而工整地記載著這個家庭自1965年以來的日常收支。
賬簿的主人原來是上海國棉19廠的工人。1965年時家里要蓋房子,借了1500多塊錢。為了盡快還錢,楊燕秀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項收支詳細記錄,這一記就是30多年。
不少前來參觀的觀眾看到這件展品后,都會心一笑。對于許多普通中國家庭來說,都有著這樣一分一厘“摳”著過日子的記憶。
1965年,賬簿上的支出基本上都是柴米油鹽,最大的一筆開支不過三四元錢;
1980年,一筆“巨額”開支出現(xiàn)在了賬簿上:電視機456.2元。這是楊燕秀全家借錢購買的“奢侈品”;
1987年,賬簿中有了一筆數(shù)目為1053元的存款;
2000年,一輩子“斤斤計較”的楊大媽用1800多元為自己過了70大壽;
……
一本“豆腐賬”,折射出一個普通家庭從物資匱乏,逐步走向生活富足的時代變遷。
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。
千家萬戶正是從日常生活的點滴變化中,觸摸到我國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的豐碩果實。新中國成立后,人民生活不斷改善,幸福指數(shù)快速提升,各項民生指標日新月異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更加注重發(fā)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14億中國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。統(tǒng)計顯示,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實際增長59.2倍,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1956年實際增長28.5倍……一個個曾經(jīng)看似遙不可及的憧憬,都不斷從夢想照進現(xiàn)實。
“豆腐賬”的記錄或許會在某個時間節(jié)點結束,但中國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永遠沒有終點。 新華社電